小學科學說課稿

《鐵生鏽瞭》是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下冊“物質的變化”單元的第五課。本單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質的變化,主要研究物質的化學變化,而鐵生鏽就是一種化學變化,物質的化學變化產生瞭哪些新物質,怎樣判斷產生瞭新物質,這就需要學生學會尋找足夠多的證據,作為判斷產生瞭新物質的依據。

本課首先介紹生活中的鐵生鏽現象,學生們非常熟悉,但可能沒有考慮過鐵鏽是否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。接著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,確定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。這需要學生收集足夠的證據,而探索活動將成為學生收集證據的過程。觀察鐵生鏽的過程也是很有意義的活動,最後學生將自己設計對比實驗的研究計劃,併在課外進行對比實驗,分析實驗結果,得出結論。這個過程把課內和課外的學習有機地融合起來瞭。

說學情分析

本班級學生通過三年的科學學習,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瞭濃厚的興趣,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瞭解,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,已經具備瞭初步的探究能力,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瞭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,樂於動手,善於操作。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。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、持久的興趣,科學素養發展態勢良好;後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敢,隨著年級的升高,課程難度值增加,學習態度不夠認真,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,認為本學科不重要,輕視,造成科學素養發展態勢一般。所以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還是本課訓練的重點。

說教學設計

一、教學目標:

科學概念:

1、鐵生鏽是一種化學變化,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。

2、鐵生鏽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。

過程與方法:

1、通過觀察與實驗獲得證據,確定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。

2、通過對比實驗,探究鐵生鏽的原因。

情感態度價值觀: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否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,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。

二、教學重點:

認識鐵鏽是不同於鐵的物質,探究其形成的原因。

教學難點:能設計合理完整的實驗論證自己的假設,並能堅持觀察記錄。

三、教學準備:

學生每組準備(兩人一組):鐵片、鐵鏽片、磁鐵、鐵錘、毛巾、電流檢測器、鐵釘

教師準備:課件、鐵鏽粉、餐巾紙、表格等

四、教學過程

(一)出示生鏽圖片引入。

1、課前佈置找找身邊鐵生鏽現象。很多鐵制物品被銹掉瞭,影響瞭我們的使用,要控制鐵鏽就要瞭解鐵鏽。

2、揭題。

(二)觀察鐵鏽,與鐵進行對比實驗。

1、提出問題,明確探究任務:鐵鏽是從鐵變來的,那麼鐵鏽是鐵麼?怎樣證明鐵鏽是不同於鐵的新物質呢?

2、(取出鐵片、鐵鏽片)觀察比較鐵片和鐵鏽的不同。(出示比較記錄表一)

3、引導思考:鐵鏽是否是鐵?除瞭錶面現象的不同以外,誰還有更有力的證據來證明呢?鐵還具有哪些特性?我們可以運用什麼方法進行比較?

3、我們在做這些對比實驗時,應該怎麼做?指導敲擊和導電的實驗方法。

4、(出示比較記錄表二)強調註意事項。

[怎樣看待又一個實驗設計?科學實驗的設計、實驗、記錄、分析,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,需要重覆不斷地進行才能幫助學生養成這種習慣,才能培養科學的實證思想;研究影響鐵生鏽的速度原因,對生產生活有很大的幫助,能夠幫助學生養成科學與生活有機結合的習慣,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思想。]

5、領取實驗工具,分組實驗,教師巡視。

6、反饋交流探討結果,展示填表。

7、從以上的實驗,可以證明什麼?得出結論。

(三)探索鐵生鏽原因。

1、引導:是鐵和誰發生的化學變化呢?這是我們控制鐵鏽的關鍵。也就是鐵鏽的形成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呢?

2、引導學生大膽猜測。

3、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。(出示實驗方案)提出要求。(填寫1-4項)

4、學生分組討論,填寫實驗方案。

5、彙報交流,完善實驗方案。並指導記錄方法。

6、根據本組需要領取相應的實驗材料。[為使學生的課外實驗真正落到實處,同時這承接第7課的教學內容,在課堂上分析、討論鐵生鏽的真正原因,進一步探索鐵生鏽的速度,從而控制鐵生鏽的速度,理解人們在生活中防鏽的措施。課外延伸打破瞭時間、空間的限制,這樣的探究對於學生而言既是一種開放的教學模式,更是一種開放的學習方式,多數內容具有寓教於樂的性質。孩子們在不斷思考,不斷嘗試的過程中,動手能力、創新能力得到鍛煉,科學探究的本質得到瞭充分體驗,促進瞭科學素養的進一步形成。科學教學就應該以課堂探究為前奏,以課外探究為後續,開展跨時空、全方位、多角度的延伸活動,把課內課外當作一個完整的課來作通盤考慮,重視課內外的協調發展、有機整合,把“課外”的內容有力的融入科學課程中來。隻有這樣,我們才能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。]

(四)總結延伸。

下周我們再上課的時候,相信同學們對鐵鏽形成的研究會有不小的收穫,也許我們還可以找到防止鐵生鏽的方法。

說板書: 化學變化

鐵→鐵鏽

因素:水、空氣……